中国画的起源和发展

2024-08-14  来自: 王法明书画 浏览次数:358

  中国画自战国以来,发展到清朝**战争之前,已经过约2000年的发展,历史是相当悠久的,风格也经历了多次的变化。《人物御龙图》和《龙凤仕女图》是出土的战国楚国帛画,笔墨简洁,人物神情生动。虽然不能叫卷轴画,但可以窥见当时的绘画水平。随后出土的汉代长沙马王堆的西汉初驮俣家族墓的帛画和导引图,构造复杂仍井然有序,造型为美。令人以想象当时绘画水平到了如此高的艺术境地。
  魏晋南北朝是卷轴画的滥觞期,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出现了。此时人物肖像画是主要的创作主题。顾恺之“传神写照”理论提出,要求绘画作品应重表现人物的风貌、气质。这和后来的绘画理论家谢赫“六法”中的“气韵生动”对当时绘画风格有很大的影响,也为中国画重气韵的特点的形成打下了基础。隋唐的中国画迎来了一个发展的高峰。唐代在隋代承前启后过渡的基础上,获得了发展。一代巨匠吴道子在人物(含宗教画)画和山水画领域里都有重大贡献。他的人物画,被誉为“六法俱全”,人物衣带如风吹波动,人称“吴带当风”。代表了人物画发展的成熟。他和王维共创的“水墨山水”画法和当时的李思训、李昭道父子开创的青绿山水画风,分别被明文人画“南北宗论”尊为南北二宗。唐代韩滉作《五牛图》是传世的较早作品,代表当时流行的牛马画的高水平。五代卷轴画风格之变是由唐入宋的过渡。北方,荆浩和关仝开创了雄伟壮美的全景式山水。南方则有董源、巨然为代表的江南画派,善于表现平淡天真的江南风景。董巨画风在元后流行起来,对中国画风格发展产生比较大的影响。花鸟画坛上出现了黄荃的精工富丽画风和徐熙的逸趣画风的分野。这两种画风一直存在于以后几个朝代的花鸟画风格发展中。 在整个卷轴画风格发展中,宋代是一个重要和关键的时代。就传说的作品而言,宋代的遗存远胜过以往时代。宋代的人物画创作成就,不及唐代的发展,但在山水和花鸟画领域内,经过长期蕴酿,唐和五代的渐趋密切,逐渐兴起的文人画创作高潮,关键也在宋代形成。文人画带来的审美观念变化是导致中国画风格演变的重要原因。宋代山水创作一度繁荣。北宋崇“北宗”,上承唐之青绿山水和荆关的全景山水。至南宋李刘马夏②山水画风为之一变。出现“一角半边”式的构图及所谓“院体”画风。对后世山水创作有极为重要意义。黄荃与黄居寀父子的“黄家富贵”已经占据画院主流并为宫庭所推崇。徐熙的“野逸”只好于民间发展,其孙徐宗嗣继其祖业,创“没骨法”③。别具一格,另外,徽宗赵佶的精笔水墨花鸟就是一种新的创造。宋代画家不拘成法,以写生为基础,创造出大量生动多样的艺术品。 元代带来的审美意识的变异,这给中国画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深刻地影响。元代卷轴画风格总的发展趋势是重视对古代传统的继承上,创新立意。突出表现就是文人画开始占据画坛的主导地位。所以适合于表现文人画家意识的山水画和枯木竹石、梅、兰以及墨笔花鸟大量涌现,人物故事画的相对减少。随着文人画的繁荣,绘画作品中诗、书、画进一步密切结合而且成为普遍的风尚。这加强了中国画的文学趣味,体现了中国画的民族特色。

关键词: 中国画           

王法明书画主攻山水,亦擅书法花鸟,山水画创作根植传统,师法自然,有意向的请咨询我们,联系电话:13563683538

网站地图 XML


扫一扫访问移动端